跳到主要內容

<評析>阿德勒陪你過個好年:親子不尷尬的勇氣攻略








































文:林上能諮商心理師本文載於張老師月刊2019年2月號)

小的時候過年是最開心的事,但愈是長大卻只會對種種「年節話題」愈感抗拒。該怎麼做好準備來面對年節時分?讓我們從阿德勒心理學來一探究竟。

【嘮叨?關心?】

        每個人的言行背後都有其良善「目的」。長輩們希望孩子成龍成鳳的本意不錯,但當前職場與生活的種種艱難,對於生活相對穩定的長輩來說,確實不容易理解。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又以有著深深情感羈絆的親子或是家庭關係更是難解。當「親情」、「孝道」加入這戰局時,種種關切攻勢來期待、要求年輕人改變,結果多半是不歡而散的。

【未說卻明的意圖】

許多家長常說:「我都沒有給孩子什麼壓力」,然而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敏感、聰明,他們容易發現父母的期待,深深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等到走上了被期待的道路,也擁有了自由與選擇權時,回頭過來又會責備父母的逼迫使得自己無法從心所欲以致於現在的一事無成,父母何等冤枉!

家長對孩子未來的擔心、孩子希望家長支持自己的志向,其實都是良善的目的,但卻淪為百般阻撓或不成熟的生涯考量,終難有所交集。若每逢相聚時就重新上演相似劇碼,不難想像青年返家是多麼有壓力的一件事。

【誰該改變?】

阿德勒曾說:「一個心態健全的人,不會試圖改變對方,而是改變自己。只有心態不健全的人,才會試圖操控對方、改變對方。」因此,與其抱怨父母不理解、孩子不體諒,我們不妨一起來思考一下,當遇到兩代間的落差和衝突時,可以如何從自己做起,嘗試著「微調」心態與溝通方式!

【給年輕人的攻略】

一、認清你的自卑感與課題
人天生就有自卑感。因為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有目的,只要還有目標和渴望尚未達成就一定會有自卑感。你可以因為爸媽親友批評你的生涯選擇而感到挫敗選擇放棄,但如果這就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涯,也不需要因為「孝順」而依從,因為過往後日子的是還是你自己!

至於長輩的刺心話語,當然可以適度地表達感受,但更鼓勵正向表達:「我的確遇到很多的困難,但這並不影響我的志向,我希望你們理解和支持」。至於長輩怎麼解讀,也不要過度放大感受。因為對方如何看待是他的功課,不是你的!

二、表達感謝與抱歉
有時候親友關切攻勢之凌厲,實在是應接不暇,此時除了找機會喊「卡」離開現場之外,不如順著對方的善意回應。例如:「我知道你們很關心我過得好不好,但我想做的事確實需要時間/很有挑戰性,我會多跟你們分享」來結束這個話題,而長輩的叨唸就靜靜地微笑聆聽不需回應。他們的本意自然不是要逼你入絕境,只是有時我們也太聚焦在被否定、貶抑的負向情緒裡頭罷了!

三、先發制人:主動關心
為了不讓這些「他人過度的憂慮」影響自己,化被動為主動其實是最好的策略!與其被動等待尷尬問題出現,不如趁機關切你許久未見的長輩親友吧!通常從身體健康、生活近況談起,容易讓長輩覺得你貼心、長大了,即便繞回尷尬話題也不致下手太重,「關懷」的話語也會誘發良性互動與交心的感覺

四、沒有人是完美的
「認可」對方的行為目的是基本尊重,我們並不能要求對方不准關心,但認可並不代表「一定要接受」甚至內化吸收順從。例如:我認可爸媽會因為我從事音樂創作收入不穩而擔心未來,但我不一定要放棄音樂。如果這是我們渴望的生活方式,那麼我們也要允許自己的人生不會是一般的成功模式,欣然接受自己的課題與挑戰。

相對的,長輩因不理解、資訊不足卻擔心有餘的關切,我們認可那是他們角色上的表達,但我們也可以想:他們的成長背景和勞動條件已和當前截然不同,難免擔憂。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親友不是,我們自己也不是!

【給長輩的攻略】

阿德勒認為:「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時,才會感受到貢獻感,才能擁有勇氣。」除了自我追尋,有時候也需要重要他人回饋,這不分年齡與性別。

一、「願意幫忙」讓關係恆久遠
孩子一旦做「對」的事沒有受到關注,就會試圖去做「不對」的事以受到「負面關注」,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有總比沒有好!」成年子女亦是如此。

    若您也希望孩子可以有更好的發展與出路,不妨先從當前他所做的努力給他肯定吧!長輩人生歷練多,自然會看到年輕人做不好的地方,但「斥責」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會使年輕人「為反對而反對」、「我行我素」,因為一個氣餒的人只會選擇逃避面對人生的課題。鼓勵各位長輩,試著多聊聊如何解決、我可以怎麼幫上忙。而當年輕人感受到你並不是來踢館、找碴,也比較能夠放下心防,接受我們的建議與支援,我們想要幫忙的善念才有機會被看見。

二、表達擔憂但尊重孩子
    阿德勒心理學向來強調任何關係的對話不需要用「稱讚」,因為稱讚隱微傳達出「你比較差」、「你做得不夠好」的訊息。可以多從年輕人所做的努力來給予肯定和鼓勵、看見他們的進步(哪怕只有一點點)。而對於那些無法視而不見的缺失與危機,重點要放在我們從中看到的擔憂,以提醒出發,點到為止。因為做與不做、後果如何,這是年輕人的責任。強行要求改變、順從是徒勞無功的,年幼子女尚需要站在平等的位置對話才贏得尊重與信任,成年子女更是如此。行有餘力,多針對孩子們的貢獻和努力給予一些「感謝」,不僅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孩子更願意做「對」的事。

三、沒有什麼比親子關係更重要
打從為人父母起,我們不可能不擔心孩子。但是我們往往在「比較」上默默地動支著親子關係的存款。
「你怎麼就不學學你的哥哥、姊姊長進一些?」、「每次過年我就壓力很大,親戚的孩子個個都比你有成就」這些常是不經意地脫口而出的話,但讓年輕人氣餒不會帶來承擔責任與挑戰的勇氣。其實年輕人真的比我們都還要焦慮未來,但那也是他們的課題,我們不需要再額外為他們操心。反而我們最能夠幫上忙的是做他心理上的堅強後盾。

通常處理意見不合最管用的策略是:過段時間氣氛和緩些再行溝通,反而更能讓年輕人明白自己的盲點在哪裡。若我們對於年輕人的不足總是落井下石、數落斥責,那麼只會促使他們用憤怒、對抗、拒絕溝通等情緒化方式來面對親子關係。本來是想幫忙,如此真的有達到效果嗎?

【讓彼此看見背後的善意】

再次提醒年輕人們,試著多讓你的長輩們多瞭解一下你在做什麼,但也不用期待他們一定得要給予讚美和肯定,因為「貢獻和價值感」有達到自我滿足就夠了,若價值與貢獻都建立在別人的給予上,我們將永遠也無法滿足。

對於長輩們的小提醒:看到孩子的亮點永遠都不嫌晚。試著多從「一體兩面」來看待孩子的特性,例如:衝動欠慮其實是高決斷力、優柔寡斷其實是思慮謹慎、什麼都做不好其實有許多生命功課與挑戰。當孩子表現不如人意也不用急著去究責,尊重這是年輕人的課題,他也才能成為有自信也可靠的人

【想一下再說】

最後,在現在家庭關係多半聚少離多的情況下,鼓勵大家真誠地檢視自己這些話語背後「真正想要表達的關心是什麼?」當有了這層省思,我們便能真實地表達而不是用批評、指責來過度包裝了我們的好意。希望大家都能釐清自己的課題為何,但同時別忘了關係才是最珍貴的資產,試著調整心態與表達方式,過個暖心的好年吧!


留言

  1. 很棒的文章,讓我再次跟阿德勒心理學和生活教養有了連結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上能諮商心理師簡介

聯絡方式 nennenlin@gmail.com;nennenlin@foxmail.com http://www.facebook.com/findlifeinterest LINE ID: @jiq7065l(最後一碼為小寫L)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組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2010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學士,2007 專業證照 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1588號) 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NASAP/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TSAP共同授證   阿德勒取向親師諮詢師、講師、督導 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NASAP/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TSAP共同授證   阿德勒取向生涯教練、婚姻伴侶關係諮詢師 美國國際生涯發展學會NCDA生涯發展諮詢師(CDA)督導及講師(CDI)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認證諮商心理督導、學校輔導督導 高級中等學校輔導科、生涯規劃科教師證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輔導活動專長教師證 現職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秘書長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常務理事兼副理事長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  常務理事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理事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  公共事務委員會委員 點亮心燈諮商中心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 可預約個別諮商 ) 新譽管理公司  合作講師、職涯諮詢師督導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兼任講師 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專任輔導教師,學校輔導工作實務7年 諮商心理師相關經歷 10年   各級學校、機關單位主題式講座、工作坊訓練講師   各級學校心輔志工訓練、家長成長課程講師   多所國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外聘講師、實習心理師督導 專長與研究興趣 生涯諮商與輔導、職涯諮詢 阿德勒取向心理諮商、親師諮詢 人際關係、家庭議題、性別議題、身心壓力等諮商輔導 學校輔導工作督導、諮商督導 著作  林上能( 2021 )。我只是希望你肯定我。張老師月刊, 518 。臺北:張老師文化。 林上能( 2021 )。爸爸的未接來電。張老師月刊, 517 。臺北:張老師文化。 林上能( 2020 )。興趣和你想的不一樣:尋嘗日的運用。新竹:夜夢晨光工作室。 林上能

「尋.嘗日:生活興趣探索卡」簡介

尋嘗日簡介 生命就像是一座多元豐富的城市,而生涯探索就像是在這城市中「找尋」道路,而我們穿梭的路徑就是「日常」生活,也許有時我們迷航、困住、繞路不斷地「嘗試」找到適合的道路,有時我們加了油休息一下又再重新出發,因而交織出每個人專屬特有的生涯樣貌。 如果您也是生涯/職涯輔導、諮商、諮詢的相關工作者(學校輔導老師、諮商心理師、HR、職訓局/就服站專員…等)甚至是家長、學生、求職者,一定也有所感於下述狀況往往對應不到當事人的真實狀態,而不易從中獲得幫助: 1、傳統的生涯工具有時當事人連問題敘述或職業都不一定瞭解 2、傳統的生涯工具是:「特定的興趣活動=職業領域類型」,所以日常生活會做的興趣活動通常不會被列入生涯工具的問題/選項當中 3、過去常會有「喜歡吃東西蠻適合當廚師」、「整天坐在電腦前的人大概就是念資訊相關科系」這類的直接連結 因為,一個人感興趣的活動只是大門,「背後原因」才是整座城堡! 因此這些年的生涯/職涯輔導工作,我們總是在思考著: 「有沒有一種工具或媒材 是從當事人再熟悉不過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的呢?」  清爽但活潑的整體視覺設計風格,全產品皆以手繪風呈現 細膩且溫柔的筆法搭配多彩的用色,處處有巧思與驚喜,提升生涯探索的樂趣與動機。 這套探索卡,我們不談艱深難懂的問題,只問: 「你在日常中喜歡做甚麼事情?」 然後深入討論: 「你為什麼喜歡這些活動?」 在與當事人往返敘說的過程中,對照著各式卡片的步驟,探索出當事人的特質、優勢、生活興趣類型,也提供現況中需要的資訊對應,能夠與教學現場、職業資訊、測驗結果…等無縫接軌 我們的特色 1、創新規劃 *增加與個人經驗連結 *重視喜歡的「背後原因」 *將日常活動納入興趣的範疇 *提升視覺設計的巧思,引發當事人的動機 *提供多元結果對應(含建議參考職業、大學18學群、技職15群科、何倫碼等豐富資訊) <適用不同年齡、生涯發展階段> *幫助自己與他人探索生涯 *個別生涯輔導、諮商、諮詢 *小團體 *班級活動 類型卡內含質性描述、特質、參考職業領域、18學群、15群科、何倫碼等資訊 仔細端詳牌面還有很多驚喜的小細節喔! 2、包裝及內容物 精美的外抽式盒裝設計,隨著小圓窗讓探索的路途變得多采多姿、充滿

李香盈諮商心理師簡介

聯絡方式 woneish@gmail.com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 碩士 證照 國家高等考試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  000977  號) 現職 夜夢。晨光 ~ 解夢工作室 創辦人 (2011.09~) 展譽職涯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約聘講師  (2014.07~) TVBS  談心問診室專欄 夢境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文章撰寫 (2017.10~) 中原大學推廣教育部 課程講師  (2008.06~) 各縣市就業服務中心 課程講師 / 職涯諮詢師  (2014.07~) 人我之間 合作講師 / 夢境諮詢師 (2017.06~) 心理衛生講座講師  超過  700  場 (2007.10~) 諮商專業督導  (2009.10~) 各大專院校 / 高中 / 國中小 團體諮商帶領者  (2007.10~) 經歷 政治大學  X  書院創意實驗室 解夢課程講師  (2012.02~2012.06) 桃園縣諮商心理師公會 總幹事  (2008.03~2009.09) 中原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專任諮商心理師  (2007.09~2012.01) 國民健康局 張老師戒菸專線 諮商員  (2002.09~2004.06) 各大專院校、各級學校、民間機構 心理衛生講座講師  (2007.10~ ,共 700  餘場 ) 社區心衛中心、國際兒童村、世界和平會、兒童福利聯盟等機構 值班諮商 心理師  (2012.05~ ) 校園志工訓練與督導  (2012.09~2016.01) 專長 夢境探索與解析 􏰀 生涯探索、職涯諮詢 􏰀 心理衛生課程與講座 􏰀 諮商督導 靜心抒壓畫工作坊